ether
乙醚的制备如下: 1、在干燥的三角烧瓶中加入12ml乙醇,缓缓加入12ml浓H2SO4昆合均匀。 2、滴液漏斗中加入25ml乙醇。 3、如图连接好装置。 4、用电热套加热,使反应温度比较迅速升到1400C。开始由滴液漏斗慢慢滴加乙醇。 5、控制滴入速度与馏出液速度大致相等(1滴/s)。 6、维持反应温度在135-1450摄氏度内30-45min滴完,继续加热10min,直到温度升到1600摄氏度,停止反应。 乙醚的精制: 1、将馏出液转至分液漏斗中,依次用8ml5%NaO,H8ml饱和NaCI洗涤,最后用8ml饱和CaCI2洗涤2次。 2、分出醚层,用无水CaCI2干燥。 3、分出醚,蒸馏收集33-380摄氏度馏液。 4、计算产率。 乙醚介绍: 乙醚是一种有机物,结构式为C2H5OC2H5。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刺激气味,带甜味,极易挥发,其蒸汽重于空气。在空气的作用下能氧化成过氧化物、醛和乙酸,暴露于光线下能促进其氧化。主要用作优良溶剂。毛纺、棉纺工业用作油污洁净剂。火药工业用于制造无烟火药。医学用作麻醉剂。 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很少与除酸之外的试剂反应。在空气中会慢慢氧化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不稳定,加热易爆炸,应避光保存。
以太(Ether)(或译乙太;英语:ether或aether) 以太是希腊语,原意为上层的空气,指在天上的神所呼吸的空气。在宇宙学中,有时又用以太来表示占据天体空间的物质。
17世纪的笛卡儿是一个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他最先将以 以太《博弈圣经》
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 在笛卡儿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参见百度百科
以太(ether)是一种曾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媒质,但后来被证实并不存在.
19世纪,科学家们逐步发现光是一种波,而生活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如声波的传递需要借助于空气,水波的传播借助于水等).受传统力学思想影响,于是他们便假想宇宙到处都存在着一种称之为以太的物质,而正是这种物质在光的传播中起到了介质的作用.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一个“绝对”的参照系,只有在这个参照系中,光速才具有麦克斯韦方程组所预言的值c=\frac{1}{\sqrt{\varepsilon_0\mu_0}}.其中\varepsilon_0是真空介电常数,μ0是真空磁导率.这个“绝对参照系”就是以太.而其他参照系中测量到的光速应该是这个“绝对”参照系中的光速与这个“绝对”参照系相对于观察者的速度的矢量和.
按照当时的猜想,以太充满整个宇宙,电磁波可在其中传播.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相对于以太具有一个速度v,因此如果在地球上测量光速,在不同的方向上测得的数值应该是不同的,最大为c+v,最小为c-v(此时存在假设以太相对太阳参考系是静止的.但即使以太相对太阳参考系不是静止的,在不同的方向上测得的数值也应该是不同的).但是1881年-1884年,阿尔伯特·迈克尔逊(Albert Michelson)和爱德华·莫雷(EdwardMorley)为测量地球和以太的相对速度,进行了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测量了不同方向上的光速.然而实验结果显示,并不存在这个速度差异.这实际上证明了光速不变原理,即真空中光速在任何参照系下具有相同的数值,与参照系的相对速度无关,以太其实并不存在.后来又有许多实验支持了上面的结论.
以太说曾经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在人们脑中根深蒂固,深刻地左右着物理学家的思想.著名物理学家洛伦兹推导出了符合电磁学协变条件的洛伦兹变换公式,但无法抛弃以太的观点.爱因斯坦则大胆抛弃了以太学说,认为光速不变是基本的原理,并以此为出发点之一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不存在以太,不过以太假说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迹,如以太网(Ethernet)等
最新文章